风控是做什么的:不止是“不赔钱”,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“边界”

期货喊单2025-07-23 14:53:12

风控是做什么的:不止是“不赔钱”,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“边界”_https://qh.lansai.wang_期货喊单_第1张

“风控是做什么的?”这个问题,听着好像挺简单的,但细究起来,能说清楚的不多。很多人一上来就想到的是“防欺诈”、“止损”、“不让公司亏钱”,这没错,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。在我看来,风控的核心,不单单是守住钱袋子,更像是在无数可能性中,找到那个“最不坏”的选项,并且把这个“不坏”的区间,尽可能地往“好”的方向推一推。

风控,一个“坏消息”的过滤器

大家都知道,做生意,尤其是金融相关的业务,总会有各种风险。信用风险、操作风险、市场风险,还有我们最常打交道的欺诈风险。风控人员,就像一个专门过滤“坏消息”的过滤器。日常工作中,要看的无非是各种数据:用户的申请信息、交易记录、行为轨迹,甚至是网络上的公开信息。这些数据,就像原材料,我们要从中提炼出那些潜在的“坏消息”信号。

举个例子,你在做一个信贷审批的时候,看到一个申请人,收入挺高,工作稳定,但同时又欠着好几笔xyk,而且近期还款记录有过逾期。这个时候,直觉会告诉你,这个人可能有风险。风控要做的事情,就是把这种直觉,用数据、用模型,变成一个量化的、可判断的结果。我们不是要去预知未来,而是要去评估当下,看这个人“看起来”有多大的概率会违约,或者有多大的概率是在“骗保”。

当然,这个“过滤器”也不是万能的。有时候,数据会说话,但它说的不一定是真相。比如,一个用户因为生活拮据,暂时周转不过来,导致逾期,这和那种故意拖欠、恶意逃债的人,在数据上看可能高度相似。这时候,我们就需要更精细的规则,或者更复杂的模型,去区分他们。这就像是在玩一场心理博弈,你得猜测对方的下一步,但又不能完全依赖猜测,还得有证据支撑。

“不赔钱”的背后:规则与模型的博弈

“不让公司赔钱”是风控最直接的目标,但这个目标的实现,离不开严谨的规则和不断优化的模型。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规则比现在简单粗暴多了。比如,一个借款申请,年龄不符、收入不达标、征信有问题,直接拒。但这样一来,很多看起来有风险,但实际却能按时还款的优质用户,也会被挡在门外,这其实也是一种损失。所以,慢慢地,我们就开始研究模型。

模型,就像一个更聪明的“过滤器”。它不是简单地“是”或“否”,而是给出一个概率。比如,这个用户违约的概率是15%,那我们就需要根据公司的风险偏好来决定:是接受这个风险,还是拒绝?这个“风险偏好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会根据公司的战略、市场环境等等动态调整。如果公司想快速扩张,可能会稍微放宽一些条件,允许更高的风险率;如果市场不好,又会收紧。所以,风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“铁板一块”,它需要配合公司的整体策略。

在实际操作中,模型也不是万能的。有时候,一些“黑灰产”团伙会研究我们的模型,然后故意制造数据来“欺骗”模型。这就需要风控团队不断地去分析这些异常数据,发现新的欺诈模式,然后反馈到模型中去,进行迭代更新。这是一个持续的“猫鼠游戏”。我们这边刚把“老鼠洞”堵上,那边“老鼠”又想办法挖个新洞。

风控的“边界”:效率与安全的天平

说到风控,很多人还有一个误区,觉得风控越严格越好。理论上是这样,但现实操作中,效率和安全之间,总得找个平衡点。你想想,如果一个信贷产品,审批流程要走一周,那还有几个人愿意用?用户体验就会很差,公司也就留不住客户。所以,我们得在“不丢掉优质客户”和“不引入高风险客户”之间,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。

这就像是在一个天平上,一端是“安全”,另一端是“效率”。你往安全那边加砝码,效率那边就会减弱,反之亦然。怎么找这个平衡点?这就需要大量的A/B测试,需要去分析不同策略下,用户的转化率、逾期率、流失率等等一系列数据。我们不是拍脑袋决定,而是基于数据,去尝试,去验证,然后不断调整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为了提升审批效率,引入了一个新的自动化审批模块。一开始效果还不错,转化率提高了不少。但过了一段时间,我们发现,一些原本会被人工拒绝的,但有轻微逾期记录的用户,通过了这个模块。虽然整体逾期率暂时没大幅上升,但长期来看,这是一个隐患。后来我们赶紧调整了模块的参数,增加了几个人工复核的环节。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说明了在追求效率的同时,我们绝不能忽视风险的潜在累积。

实操中的“经验之谈”

做风控,光懂理论是不够的。很多时候,你看到的“数据”,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人,一个真实的故事。有些人,可能因为一次意外,导致还款困难,但本性不坏,之后会努力弥补。有些人,可能就是冲着钻空子来的。如何区分这些,除了模型,很多时候也需要经验。比如,同一个理由,不同的人说出来,你可能感受到的“可信度”是不一样的。当然,这种“感觉”不能作为唯一依据,但它会引导你去更深入地挖掘数据。

还有,风控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,它需要和业务、产品、运营等部门紧密合作。我们提出的风控策略,如果跟业务逻辑不符,执行起来就会非常困难。有时候,业务部门为了快速推广某个产品,会要求放宽风控标准,这时候,就需要双方坐下来,好好沟通,分析利弊,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。这其中的沟通成本和协调难度,是很多人体会不到的。

我见过一些失败的案例,很多时候,不是模型不好,也不是规则有问题,而是风控的触角,没有及时延伸到业务的末梢,或者被业务的“速度”压制住了。比如,一个新推出的产品,前期用户基数不大,风险表现不明显,但一旦用户量爆发,如果风控没有跟上,那风险就会迅速暴露。所以,风控人员需要有敏锐的“嗅觉”,能够预判潜在的风险,并且能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,而不是被动地等待风险发生。

风控,一个持续进化的领域

总的来说, 风控是做什么的 ?它是一个关于“识别、评估、管理和缓释风险”的系统性工程。它涉及数据分析、模型构建、规则制定、流程设计,更重要的是,它需要对业务有深入的理解,对人性有基本的洞察,并且能够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,持续学习和进化。我总觉得,风控工作,就像在走钢丝,既要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,又要小心翼翼,步步为营。但当你看到一个经过你风控体系筛选出来的优质客户,成功地完成了他的目标,并且也为公司带来了价值,那一刻,你会觉得,这份工作的意义,远不止“不赔钱”那么简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