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以为,只要公司账面上数字好看,就是盈利了。其实,这只是一个表象,背后可能藏着不少陷阱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,怎么看一家公司是不是真的在赚钱,而不是做样子。
这大概是第一个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点。公司账面上,比如你看到一笔大额的应收账款,这笔钱还没收回来,但按照会计准则,你可能已经把它算作了收入,甚至在某些情况下,已经计入了盈利。但你手里的钱呢?还是原地不动。这就是典型的“账面盈利”,看着很美,但现金并没有真正流入。我们做生意,最终还是要看钱袋子里有多少钱,所以“现金流盈利”才是更实在的标准。尤其对于初创公司或者资金周转紧张的企业,这一点至关重要。
举个例子,我之前接触过一家公司,报表上看利润挺高的,客户也很多。但深入了解一下,发现它的大部分收入都是来自一些大型企业,这些企业的回款周期非常长,可能要六个月甚至一年。这意味着,公司虽然账面上显示收入和利润,但手头能动的钱并不多,一旦遇到突发情况,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就很高了。
所以,在看一家公司盈利情况时,一定要把目光从利润表移到现金流量表。重点关注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”。如果这个数字持续为正,并且和净利润差距不大,那说明公司盈利的质量比较高,是实打实的赚到了钱。
有时候,公司为了“好看”的财报,可能会在利润构成上做一些文章。比如,提前确认收入,或者把一些一次性的、非经常性的损益计入当期利润,来掩盖主营业务的下滑。这就像一个人,虽然整体收入不错,但仔细一看,大部分是靠卖房卖车得来的,而不是靠本职工作。长远来看,这样的“盈利”是不可持续的。
你需要去扒一扒公司的收入来源,看看主要的收入是不是来自核心业务。如果是,那说明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健康的。反之,如果很大一部分利润来自于“其他业务收入”、“投资收益”或者“政府补助”等,那就要多个心眼了。这些项目可能短期内能拉高利润,但并不能代表公司内在的造血能力。
我也见过一些公司,为了冲业绩,把本来应该计入研发费用的支出,通过一些方式“资本化”了,或者把一些销售费用藏在其他科目里。这些操作,短期内能减少费用,增加利润,但长期来看,对公司的经营是有损害的。要判断如何知道公司盈利,就得穿透这些表面的数字,看看利润是怎么来的,是否扎实。
还有一个细节,就是关注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变化趋势。如果这些核心的盈利指标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,并且保持稳定甚至有增长,那通常是个好迹象。但如果毛利率突然跳升,或者净利率大幅下滑,而公司又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,那就需要警惕了。
会计上有很多估计和判断,比如坏账准备、折旧摊销、研发费用资本化等等。这些项目的处理方式,会直接影响到当期的利润。一家公司如果过于激进地计提费用(比如把更多的费用提前确认),可能会导致当期利润偏低,但这种做法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利,因为真实成本得到了充分反映。反之,如果过于保守,甚至故意少计提费用,那就会虚增利润,让报表看起来比实际情况要好。
我曾经在一家做服装零售的公司工作过,公司库存量很大。当时我们对“存货跌价准备”的处理就比较关键。如果存货积压严重,价值会下降,需要计提跌价准备,这会直接冲减当期利润。有些公司为了利润好看,可能会在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上“留一手”,甚至不计提。但实际上,这些积压的库存,最终还是会面临清仓打折或者报废的命运,只是把损失延后了。
因此,你需要了解公司在这些方面的会计政策,看看是否符合行业惯例,以及是否有异常的变动。如果一家公司突然大幅减少了研发投入,或者大幅延长了资产的折旧年限,而这些改变并没有合理的商业理由,那很可能是在“挤水分”,人为地让利润数字更好看。
一家公司可能通过借钱(财务杠杆)或者固定成本高(经营杠杆)来放大盈利。这在市场好的时候,能让利润增长得更快,但一旦市场不好,风险也会被放大。比如,一家公司负债很高,虽然在市场火爆时,每股收益可能因为财务杠杆效应而显得很高,但一旦遇到经济下行,沉重的利息负担会迅速侵蚀利润,甚至导致亏损。
所以,看如何知道公司盈利,还需要关注公司的负债水平。资产负债率过高,或者短期债务占比较大,都会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。即使公司目前的利润不错,一旦遇到资金链紧张,经营就可能出现问题。
同理,经营杠杆也需要关注。如果一家公司有很多固定成本,比如大量的厂房、设备、人力成本等,一旦销售额下降,这些固定成本就很难被摊销,利润会受到严重冲击。一个好的企业,应该在扩大规模的同时,有效控制固定成本,保持健康的经营杠杆。
公司盈利的最终目的,是为股东创造价值。所以,除了前面说的那些,还要看公司给股东的回报。这包括分红、股票回购,或者公司自身的价值增长。一家真正盈利的公司,通常能持续地为股东带来回报。如果一家公司长期不分红,或者分红很少,但又声称自己盈利丰厚,这可能就有点奇怪了。
当然,对于成长型公司来说,把利润再投资于业务发展,以追求更大的增长,也是合理的。但即便如此,作为股东,我们仍然希望看到公司在价值创造和股东回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。比如,公司可以通过提升股票的内在价值,或者进行战略性的投资,最终体现出盈利的成果。
我见过不少公司,年报上利润数字很漂亮,但很少给股东分红,或者分红比例非常低,而是把大部分利润都留在了公司。表面上看,这是为了公司发展,但很多时候,这背后也可能是管理层想把资金留在自己手中,或者对于未来的增长前景并没有十足的把握,所以不敢轻易分红。
说到底,如何知道公司盈利,是一个需要多维度、细致观察的过程。不能只看报表上的数字,更要理解数字背后的逻辑,结合公司的经营情况、行业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,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