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国企改革改什么?”这个问题,听着简单,其实里面门道深着呢。我接触国企改革也有些年头了,看过不少成功的案例,也踩过不少坑。很多人一说改,就想着“人员优化”、“甩包袱”,或者搞个“混合所有制”就算完事。但我觉得,这远远不够,甚至有时候抓错了重点。真正的改革,是触及到骨子里的东西,是让国企真正焕发活力,而不是换汤不换药。
我发现,很多时候,大家把目光过多地聚焦在“股权”上。好像只要引入了民资,成立了合资公司,改革就到位了。理论上,股权多元化能带来更市场化的治理,但如果里面的“人”没跟上,或者“机制”还是老一套,那效果真的有限。我见过一些企业,股权结构挺漂亮,但内部决策流程依旧冗长,激励机制还是“大锅饭”那一套,结果呢?人还是那些人,做事的方式还是那样,企业活力依旧不强。
说到“人”,就得说用人。国企里,论资排辈、关系户这些问题,大家心照不宣。改革不能仅仅是裁撤冗余,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真正能者上、庸者下的评价和晋升体系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帮一家央企下属的子公司做股权激励方案,里面有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理清岗位价值和人才激励。我们发现,很多关键岗位上的人,虽然资历老,但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跟不上,反而是一些年轻的、有闯劲的员工,在基层默默耕耘,却因为缺乏“论资排辈”的资本,晋升通道狭窄。这种状况,光靠股权改,是没用的。
“机制”更是核心。国企的许多管理机制,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。比如,审批流程过多,部门之间互相掣肘,效率低下。再比如,成本核算不精细,很多成本是被“平均”掉了,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身上。要改,就得从这些看得见的、摸得着的管理制度入手。我亲身经历过,在一家老牌国企,一个简单的项目立项,要经过十几道审批,光文件往来就能耗掉几个月。这种低效的机制,才是扼杀企业生命力的罪魁祸首。
当然,提到国企改革,市场化是绕不开的词。但什么叫“市场化”?不是盲目模仿民营企业,而是要找到最适合自身特点的市场化路径。我之前接触过一家区域性的老国企,体量不算特别大,但历史包袱也不轻。他们尝试过引入外部战略投资,结果发现,因为企业文化差异和管理理念不合,整合起来非常困难,最后不了了之。
后来,他们调整了策略,不再强求大规模的股权变动,而是从内部的“经营机制”入手。比如,对下属的几个二级公司,进行“放权赋权”,让他们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,并且根据市场表现,给予更高的利润分成和更灵活的用人机制。同时,内部也推行了更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和绩效考核,让每个部门、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产出和贡献。这种“小步快跑”式的改革,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股权变动,但实际效果却不错,企业效益有了明显的提升。
所以,不能简单地说“国企改革改什么”,这个问题必须加上“针对哪个国企”。不同行业、不同规模、不同历史背景的国企,需要不同的改革方案。硬套一个模式,往往会水土不服。
“混合所有制”这个提法,这几年非常热门。从字面上看,好像是把股权“混合”一下就OK了。但在我看来,股权“混”只是一个手段,目的是为了让股权“活”起来,让企业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。如果股权“混”了,但里面的决策依然是“少数服从多数”的僵化模式,或者为了平衡各方利益而导致决策缓慢,那就失去了混合的意义。
真正成功的混合所有制,应该是能够实现股权的“有效制衡”和“协同增效”。我见过一些民营企业和国企合资的项目,一开始双方都在磨合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大家找到了共同的利益增长点,并且在关键决策上能够形成有效的合力。比如,民营企业在市场响应速度和创新能力上有优势,国企则在资源整合和规模化扩张上有经验。当这两种优势能够通过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时,企业就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。
我印象特别深的是,我们曾参与过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,他们引入了几家专业的投资机构作为股东。最初,大家对很多业务的判断都不一样,会议室里经常是“争论不休”。但有趣的是,正是这种“争论”,逼着大家把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说得更清楚,数据支撑也更扎实。经过一段时间,大家发现,当把各自的专业优势结合起来,对项目的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反而比以前更全面、更审慎。这就是股权“活”了,能够激发不同主体之间的碰撞和协同。
现在是数字经济时代,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。国企改革,如果忽略了科技赋能,那就相当于“闭门造车”。很多传统国企,虽然有技术积累,但往往在新技术、新模式的应用上显得滞后。这跟体制机制有关系,也跟人才队伍有关系。
我曾在一家大型制造业国企看到,他们的研发部门虽然也有不少工程师,但很多人的技术知识停留在过去的“工艺”层面,对于最新的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了解不多,更别说应用了。改革,就必须考虑如何让这些传统人才“升级”,同时也要引进真正懂新技术、能引领创新的“外脑”。
人才激励是关键。我知道,说起国企的激励问题,很多人会觉得“没法比”。但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。股权激励、期权激励、项目奖金、股权分红等等,这些都是可以探索的。重要的是,要建立一套与市场接轨、与企业效益挂钩的激励体系,让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,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。我见过一些国企,通过设立“科技创新奖”,对突破性技术成果给予高额奖励,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。
在追求效率和活力的同时,国企的“风险管控”和“合规经营”是绝对不能丢的底线。这一点,恰恰是很多改革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。国企肩负着国家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,更要对社会负责。
我曾经接触过一个项目,某个国企下属公司为了快速扩张,在信息披露、财务报表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,甚至有规避监管的痕迹。虽然短期内看起来效益不错,但一旦被深挖,带来的问题会非常严重,不仅影响企业声誉,更可能触犯法律,最终对国家资产造成损失。改革的目的是让企业更健康、更长远地发展,而不是短期内的“虚假繁荣”。
所以,在改革过程中,必须建立健全内控体系,强化审计监督,确保所有经营活动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内进行。尤其是在股权结构多元化后,更要警惕潜在的关联交易风险、信息不对称风险等等。这需要企业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合规管理体系,并且让所有员工都认识到合规的重要性。
总的来说,“国企改革改什么”这个问题,没有标准答案。但根据我的经验,关键是要抓住“人”和“机制”这两个核心。股权结构的变化只是手段,最终要达到的是股权的“活力”和治理的“有效”。同时,要紧跟时代步伐,拥抱科技赋能,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,并且时刻牢记风险管控和合规经营。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改的是企业的“魂”,是让国企能够真正适应市场、参与竞争,并且能够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