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巴西铁矿成本是多少?”这问题,看似简单,实则牵扯着太多不确定的变量。行里人都知道,这东西没个标准答案,今天一拨人说一个数,明天又变了。很多时候,看到一些公开数据,觉得离实际运作差得有点远,总感觉少了点什么,或许是那些藏在账本后面,或是只有在项目现场才能体会到的“隐形成本”。
大家一提到铁矿石的成本,脑子里可能首先就是挖出来、运出去。没错,这确实是主干。但在巴西,尤其是在卡拉加斯(Carajás)或者马托格罗索(Mato Grosso)那边,情况会复杂得多。光是“挖出来”这件事,就得考虑很多。比如说,矿石的品位(grade),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。品位越高,理论上单位成本就越低,因为加工的量少了,废石也少了。但巴西很多矿,品位确实不错,这是优势,但也意味着一些更难开采的区域可能需要投入更多。
还有就是开采方式。是露天开采,还是地下开采?巴西主要的铁矿都是大型露天矿,这相对成本低一些。但露天矿也要考虑剥离(stripping ratio),就是挖掉覆盖在矿石上面的岩石和土壤的比例。这个比例一旦高起来,机械损耗、燃油、人工,全都要跟着上去。有时候,为了拿到一块品位不错的矿石,前面得先移走几倍体积的废土,这笔账就不好算了。
设备维护也是个大头。巴西日照强,有些地方降雨也多,加上运输距离长,大型采矿设备(比如电铲、矿卡)的折旧和维修费用,那是个巨大的数字。很多设备是进口的,关税、运输、配件的及时供应,都会影响到实际成本。我记得有一次,某个重要的零部件坏了,从欧洲运过来耽误了好几周,那几周的生产损失,加上紧急调运的费用,算下来真是触目惊心。
说完挖,就得说运。这在巴西,绝对是成本里的“硬骨头”。巴西的铁矿资源大多集中在内陆,而港口却在沿海。从矿山到港口,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公里。最普遍的方式就是铁路。巴西的铁路网,尤其是在矿区,虽然有在不断升级,但很多路段还是比较老旧,运载能力和效率受到一定限制。铁路的建设和维护成本、运营成本,这些都会转嫁到运费上。而且,很多时候,铁路运力是紧张的,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去排队。
除了铁路,一部分地区也会用到驳船,尤其是在河流比较发达的区域。但驳船运输速度慢,受水位影响大,同样需要配套的陆路运输。港口吞吐能力的限制、港口操作费用,以及船舶的租用和运营费用,这些也都是巨大的成本构成。特别是现在大家都追求铁矿石的“准时交付”,港口那一环的效率,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成本。
有一次,我们有个项目,本来计划用一条船把矿石运出去,结果港口那边因为天气原因停航了好几天。船期延误,港口堆积的矿石越来越多,堆存费用、船期改签费,这些都是突发的额外成本。从那时起,我们对港口和物流环节的风险评估,就变得尤为重要。
除了直接的采矿和物流成本,还有很多“看不见”的开销。比如说,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。巴西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,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、废渣的处理,复垦(reclamation)等,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。这不仅仅是设备购置,还包括持续的运营和技术支持。安全生产投入也是一样,要保障工人的安全,设备的防爆、防火措施,培训等,这些都是成本。
另外,还有一些政府层面的因素。税收、特许权使用费(royalties)等等,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最终成本的。巴西的矿业政策,有时候会有一些变动,比如说,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权、出口政策的调整,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增加运营成本。而且,当地的劳动力成本,虽然相比发达国家可能不算高,但考虑到工人福利、培训等,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。
我见过一些公司,在计算巴西铁矿成本的时候,往往会忽略掉这些“软性”成本。结果就是,算出来的单位成本看起来很低,但一到实际运营,各种意想不到的费用冒出来,最后发现根本没有竞争力。所以,要真想知道“巴西铁矿成本是多少”,得把账算得足够细,从矿石的品位、开采剥离比,到设备维护、燃油消耗,再到铁路、港口运费,最后别忘了环保、安全和政府税费,甚至当地的汇率波动,这些都得纳入考量。
总的来说,如果让我给一个粗略的范围,考虑到目前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那些大型、成熟的巴西铁矿项目,从矿山开采到装船出港的“现金成本”(cash cost),大概浮动在每吨30美元到50美元之间,这还是在比较顺利的情况下。当然,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计,具体的项目,具体的情况,数字可能还会差别很大。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