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配股 增发 为什么,这问题看着简单,背后门道可多了,而且市场总有些似是而非的说法。不少投资者一看到公司要配股或者增发,就觉得是利空,一股脑地往外跑。其实,情况远没那么绝对,得看公司具体情况,更得看它到底想通过这两种方式达到什么目的。
咱们先得弄明白,配股和增发,说白了,都是公司为了筹集资金。配股呢,主要是面向现有股东,让他们有机会按持股比例认购新股,价格通常会比市价低一点。增发,就更广谱了,可以是定向增发,只卖给特定几个对象,也可以是公开增发,面向社会大众。但无论哪种,目的都指向一个:补充公司流动性,或者为某个项目融资。
之所以会有人觉得“一股一股地来”是配股,“一下子好多”是增发,其实也是一个观察角度。配股确实是按比例来的,感觉像是给老股东“分红”一样,只不过这次是用钱买。而增发,尤其是公开增发,一次性推出的股数可能就比较多了,给人的感觉就是“一下子”放出大量新股,稀释现有股本。
但关键在于,为什么公司要选择配股,又为什么有时候会选择增发?这个“为什么”才是核心。
公司选择配股,很多时候是想照顾老股东的利益。你知道,股东们当初是信任这家公司才掏钱的,公司发展了,需要更多资金,第一反应是问问老朋友们,能不能再来点?这种方式,能保持股权结构的相对稳定,不至于一下子引入太多陌生的面孔,也避免了“逼走”老股东的嫌疑。
而且,配股的价格通常有折让,这无疑是给老股东的一个福利。当然,这种福利的背后,也可能隐藏着公司对未来股价的判断,以及对这笔资金使用效率的信心。如果公司前景不明朗,股价低迷,那么配股对现有股东来说,可能就是一个“烫手山芋”,认缴了等于是在低位接盘。
我记得有一次,一家我们合作过的制造业公司,因为产能扩张需要资金,就选择了配股。当时市场不太景气,这家公司股价也受了影响。但管理层坚持配股,一方面是出于对老股东的感情,另一方面也是觉得,一旦新产能释放,公司的盈利能力会大幅提升,现在这点折让,对股东来说是值得的。结果呢,项目投产后,效益确实不错,股价也跟着上去了,那些参与了配股的股东,算是吃到了甜头。
增发,尤其是公开增发,就显得更“大刀阔斧”一些。很多时候,公司之所以选择增发,是因为它有了一个特别大的、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,比如一项颠覆性的技术研发、一次大规模的兼并收购,或者一个足以改变公司格局的战略性投资。这些项目,单靠现有股东的力量,或者依靠银行贷款,可能都难以满足。
定向增发,就更常见于一些战略性融资。比如,公司想引入一个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,或者进行一次产业整合,这时候就会选择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。这不仅能快速获得资金,还能借助投资者的资源和专业能力,为公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当然,增发也有风险。如果增发价格定得太高,市场接受度不高,或者募投项目进展不如预期,都可能导致股价下跌,让参与增发的投资者(包括原有股东)蒙受损失。我见过有些公司,增发目的是为了“输血”,但最后反而“失血”了,这其中的判断和执行,就非常考验公司管理层的智慧。
那么,什么时候公司会倾向于配股,什么时候又会选择增发呢?这背后涉及很多因素,包括但不限于:
公司在考虑是否配股或增发时,都会仔细评估对现有股权结构的影响。配股因为是向老股东发行,相对而言对股权结构的冲击较小,更适合希望维持控股权和股东稳定性的公司。而增发,特别是公开增发,可能会引入大量新股东,对原有股权结构带来改变,甚至可能影响公司的控制权。
这是最直接的因素。如果公司股价处于高位,那么增发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因为可以用较高的价格融到更多的资金。反之,如果股价低迷,那么配股的折让就显得尤为重要,而且公司也可能不愿意在低位进行大规模增发。我们做投行的时候,经常会跟上市公司讨论,什么时候发行最“划算”,这可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。
前面也提到了,大项目、战略性项目,往往会倾向于增发。比如,一家生物科技公司,需要巨额资金进行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,一次公开增发或者大规模定向增发,就比多次小规模配股来得更高效。而如果只是为了补充日常营运资金,或者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技改,配股可能就更合适。
公司的股东构成也很重要。如果公司的股东主要是机构投资者,他们对资本运作更熟悉,也更看重公司的长期价值,那么无论是配股还是增发,他们通常都能理解并做出自己的判断。但如果股东以散户为主,那么公司在进行融资操作时,就需要更谨慎,要充分考虑如何向市场传递信息,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。
总的来说,配股和增发都是公司发展过程中常见的融资手段,选择哪种方式,背后都有着公司深思熟虑的考量。作为投资者,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将它们视为利空,而是要深入研究公司的具体情况、融资的目的以及资金的投向,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。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