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道明公司怎么样?”这问题,问得太多了,尤其是圈里混久了的,多少都接触过。一聊起这个,我脑子里立马闪过好几个画面,不是那种guanfang宣传片里的高大上,而是实际打交道时的点点滴滴,有好有坏,挺真实的。
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有个项目,合作方就找了道明。当时我对他们其实没太多概念,就觉得是个挺大的公司,名字也够响亮。项目推进中,我总觉得对方的项目经理,怎么说呢,有点“慢”,你知道吧,就是那种不急不缓,沟通效率不算高,但又好像每一步都踩得很稳的感觉。后来才知道,这可能也是他们公司某种文化的体现,或者说是一种工作流程上的惯性。
说实话,初期的沟通确实让我有点抓狂。对方给的需求反馈,总是要等上一两天,而且反馈意见也比较guanfang,很少有那种直接点破问题核心的。我当时以为是他们内部流程太繁琐,信息传递环节太多。后来有个机会,跟他们一个一线执行人员聊了聊,他才提到,道明内部对方案的审核机制非常严,尤其是在风险控制方面。任何一个细微的改动,都需要经过多层级的审批,以确保万无一失。这虽然提高了效率的“外部感知”,但在我这种急于推进的项目经理看来,确实是个挑战。
不过,等到项目真正进入到交付阶段,或者出现一些突发状况时,道明的“稳”就显现出来了。有一次,我们这边因为一个技术对接出了点岔子,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进度。我这边都做好了对方大发雷霆的准备,结果人家的项目负责人过来,不是指责,而是坐下来,跟我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里,然后提出几个可行的补救方案,并且能迅速调动资源来执行。这种处理危机的能力,确实不是盖的。我当时就觉得,这公司,能长久,是有道理的。
当然,也不是说就没有不满意的地方。有个项目,我明确提出了希望在某个环节能有一些创新性的尝试,因为我觉得那样能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,而且成本也能控制得更好。但是,道明那边反馈过来,说这种做法风险太高,不符合公司的风险偏好。虽然我理解他们的顾虑,但有时候,这种过于保守的做法,也会错失一些机会,或者说,让项目显得不够“出彩”。我理解“道明公司怎么样”这个问题,往往也包含着对他们创新能力和灵活性的期待。
与道明团队打交道,还有一个挺深的感受是,他们的团队成员,普遍专业素养很高。即使是刚入职的,也能感觉到经过了系统的培训。在技术讨论或者方案评审会上,很少能听到那种拍脑袋的想法,更多的是基于数据分析和行业经验的判断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一起讨论一个用户体验优化方案,道明的那几位设计师,把用户行为路径分析得头头是道,甚至能预判出用户在某个节点可能遇到的困惑。这种深度,确实令人印象深刻。
但同时,也可能因为这种高度的专业化和对流程的强调,有时候团队内部的“火花”似乎少了一些。我有时候觉得,他们更像是精密的机器,各自都在高效运转,但那种天马行空的创意碰撞,或者说那种为了一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的热情,相对来说比较克制。这有好有坏,稳健是稳健了,但有时候也会觉得,是不是可以再“野”一点,再“燃”一点?
在我看来,要评价道明公司怎么样,不能只看一面。他们的项目交付能力,尤其是大型、复杂项目的管理能力,是有目共睹的。尤其是在需要高度合规、严谨执行的领域,比如金融、通信这些,他们确实是靠谱的伙伴。但如果追求的是极致的灵活、快速迭代,或者是在某个细分领域非常规的创新,可能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权衡了。
我曾经尝试过push道明,希望他们能在一个非核心的业务模块上,采用一种相对激进的测试方法,以求快速验证。结果,对方的QA团队非常谨慎,要求进行全面的回归测试,并且设置了非常严格的测试标准。这导致项目进度因为这个环节被延后了将近一周。虽然最终上线是稳定的,但对我来说,这第一次尝试,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,在与道明合作时,必须提前充分沟通他们的风险控制机制,并且在项目初期就把关键节点的进度和预期都讲清楚。
还有一次,是关于成本核算的。道明的报价,通常都比较“实在”,不会有那种虚高的成分,但同时,他们也很少会给你“惊喜价”。也就是说,你很难指望他们会给你大幅度的优惠,除非是规模非常大的项目,或者有战略性的合作意向。他们更倾向于按照标准的工时和物料成本来计算,并且有很详细的明细。这对于需要精打细算的客户来说,可能会觉得他们的价格“硬”,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也是透明和可信赖的表现。
总的来说,我对道明公司怎么样的评价,是偏向正面且带有一定保留的。他们是一家非常成熟、稳健的公司,在项目管理、质量控制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。尤其是在那些对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行业,他们能够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。他们的团队专业性很强,沟通顺畅(尽管有时候可能显得比较正式)。
然而,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“速度快得飞起”、“创新敢为人先”、“成本低得离谱”的供应商,那么道明可能需要你在期望值上做一些调整。他们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,知道怎么走才能最稳,但有时候,可能不会是你最愿意去挑战险峰的那个伙伴。
所以,下次有人再问我“道明公司怎么样?”,我可能会反问他:你具体想了解的是什么?是他们的技术实力?项目管理能力?还是创新精神?因为在不同的维度上,他们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。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