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疑似增加”这四个字,在很多业务场景下,都像一个待解的谜团,尤其当我们看着数据报表里那些曲线的细微波动,或者用户反馈里含糊其辞的“好像多了点”,总忍不住去追问:疑似增加为什么?这背后,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“是”或“否”,而是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追问和排查。
我们做产品,尤其做用户增长或者运营的,最怕的就是这种“疑似”的状态。它不像那种明确的指标翻倍,有直观的增长点,而是像埋在土里的种子,你总觉得它在发芽,但又看不清具体是哪颗,或者长势如何。比方说,某个版本上线后,我们发现用户留存率在周环比上好像有一点点抬头,但是幅度不大,又不是所有用户群都有体现,这时候,“疑似增加为什么”就成了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。是新功能触达了某个细分人群?还是市场推广策略的某个微小调整起了作用?还是,这只是统计口径上的一个小小的巧合?
很多时候,这种“疑似”的信号,往往是隐藏在数据海洋里的宝藏,但也可能只是沙子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上线了一个分享到微信群的功能,预期是能带来一些新用户的增长。初期数据上看,确实看到了一些非直接渠道的来源有所增加,但具体是分享来的,还是因为用户在群里看到我们的产品讨论后自行搜索来的,又或者是其他原因?就很模糊。我们一度认为分享功能是成功的,但深入拆解后发现,大部分的“增加”其实是竞争对手的账号也在群里活跃,用户把我们和他们混淆了,从而产生了搜索行为。这种“疑似”带来的误判,代价可不小。
所以,面对“疑似增加”,第一步一定是回到最基础的数据维度去拆解。比如,是哪一类用户?是在哪个时间段?是通过什么渠道?甚至,是哪个设备?把这些维度都跑一遍,才能从一片模糊中找到一丝清晰的线索。有时,甚至是排除法。如果排除了所有的已知负面因素,那剩下的,或许才是真正的“增加”。
“疑似增加为什么”的答案,常常藏在用户最细微的行为里。我们不能只看宏观数据,比如日活、留存,更要往用户的具体操作路径上去看。比如,某个功能的使用次数是不是在悄悄爬升?用户访问页面的深度是不是变长了?他们是不是更多地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进行操作?这些都很重要。
我曾经在一家做内容平台的公司工作,当时发现一个现象:用户在某个冷门频道浏览的时长,突然有了微小的增长。这个频道本来用户就不多,所以这一点增长显得格外突出。我们立刻启动了排查。一开始怀疑是不是有外部引流?查了各种流量来源,没发现异常。然后我们怀疑是不是有用户写了相关的攻略文章?也检查了站内外的论坛和社交媒体。最后,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产品内部。产品经理回想起,最近一次的小版本更新,调整了一个推荐算法的参数,这个参数恰好影响到了这个冷门频道的内容展示逻辑。虽然调整幅度很小,但恰好触碰到了一些用户的兴趣点,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这个频道停留时间的“疑似增加”。
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剥离,需要的不仅是数据分析能力,还有对产品本身的深刻理解。有时候,你得像个侦探一样,站在用户的角度,去模拟他们的行为,去体会他们看到的一切。是不是某个UI的细微改动,让他们更容易点击某个原本被忽视的入口?是不是某个文案的微调,让他们对某个功能产生了新的兴趣?这些,都是“疑似增加”的可能来源。
有时候,疑似增加为什么,跟我们的产品本身关联不大,而是外部环境的改变。这一点,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尤其值得注意。
举个例子,某个节日期间,我们发现 App 的下载量有小幅度的上升,但转化率并没有同步提升。一开始我们怀疑是推广活动不够精准。但事后复盘发现,那个时间段,恰好有几个头部媒体都在集中报道我们的行业,并且提到了我们公司和产品。这种外在的声量,即便没有直接的转化,也可能吸引到一些潜在用户,他们可能先是被新闻吸引,然后才下载 App,但由于目的不明确,或者后续没有看到匹配的内容,留存也就成了问题。这种“疑似增长”,更像是一种“被动吸引”的附带效应。
还有一次,我们一个电商平台的用户复购率,出现了一个非常缓慢但持续的“疑似增加”。我们排查了所有促销活动、会员体系调整,都没有找到明确原因。最后发现,是某个我们从未关注过的、某个区域性的论坛,在上面有很多用户在讨论我们的产品,并且分享购物心得,这带动了一部分当地用户的buy行为。这种区域性的、小众的口碑传播,如果不是有人专门去爬取和分析这些论坛数据,是很难被发现的。
所以,在分析“疑似增加”的时候,一定要跳出产品本身,看看周边环境。竞品有没有什么大动作?行业内有没有什么新的政策或趋势?有没有什么热门事件能够 indirectly 地影响到我们的用户?这些外部因素,往往比我们内部的微调,更能解释一些难以捉摸的数据变化。
要弄清楚“疑似增加为什么”,很多时候,就是一场场精心的“实验”。我们会基于数据上的判断,去设计一些小规模的 A/B 测试,或者做一些小范围的灰度发布,来验证我们的猜想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发现某个推送消息的打开率,似乎有了一个不易察觉的增长。我们当时猜测,是不是因为推送的文案写得更吸引人了。于是,我们设计了一组 A/B 测试,一组是用原先的文案,一组是用我们新写的,更具煽动性的文案。结果呢?第一天看,新文案的打开率确实高了一点,我们以为找到了答案。但仔细看用户反馈,发现收到新文案的用户,很多人表示“被骗了”,或者觉得“标题党”,后续的点击转化率反而下降了。这说明,那个“疑似增加”,可能只是因为新文案抓住了用户的“好奇心”,但并未满足他们的“真实需求”。
这个失败的尝试,反而给我们上了重要一课:疑似增加,不代表就是“好事”。有时,这种增长可能伴随着负面效应,或者只是一个短暂的、不可持续的现象。关键在于,我们要通过一系列可控的实验,去验证这个“疑似增加”的背后,到底是什么在驱动,它对我们整体业务目标是利是弊。
我们不是在追求“增长”本身,而是追求“健康、可持续的增长”。所以,对于那些“疑似增加”,我们总是会格外审慎。与其盲目地认为“增加了就是好的”,不如花点时间,去弄清楚“疑似增加为什么”。这不仅是对数据的尊重,也是对用户体验的负责。
每一次对“疑似增加为什么”的探寻,最终都会导向一次复盘和迭代。即便我们找到了原因,也不能就此打住,而是要思考:我们能否将这个发现固化下来?或者,是否还有更优的解决方案?
例如,如果我们通过 A/B 测试发现,某个细分用户群体对某个特定类型的内容反应更好,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,是否要为这部分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内容推荐。这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“疑似增加”的问题,而是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更深入洞察,来优化产品和运营策略,实现更长远的用户增长。
有时,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经过深入分析,发现那个“疑似增加”根本不存在,它只是数据采集或统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偏差。虽然有点沮丧,但这次排查过程本身,也让我们对数据流程有了更深的认识,对我们今后的数据处理也更有帮助。关键是,不放过任何一个“疑似”信号,认真对待,哪怕最终证明它只是个“假阳性”,这个过程也是有价值的。
总的来说,弄清楚“疑似增加为什么”,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它要求我们既要有敏锐的嗅觉,能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数据变化,又要有扎实的分析功底,能剥丝抽茧,找到背后的真正原因。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、实践,并且勇于承认失败,在一次次的试错中,不断逼近真相。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