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但凡”这词儿,听着简单,但真要用对了,还真能看出一个人的语感来。很多时候,大家可能就觉得是“只要”或者“无论”,但细究起来,这里头有讲究,用不好,那味儿就冲了,像那种生搬硬套的道理,听着就别扭。
我刚入行那会儿,做的是市场推广,写个活动文案,领导老是改我那个“但凡参加者,皆有礼品”。他总说,感觉太生硬,不够有温度。后来我才琢磨明白,这个“但凡”啊,它不仅仅是“只要”,更深一层,它蕴含了一种“只要满足了这个条件,那么后面的结果就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,或者说,我们有理由去推断它会发生”的意思。
你想想,“但凡”后面跟的,往往是一个前提,一个条件。而这个前提,通常是大家比较普遍认知或者容易达成的。比如,你说“但凡是个做电商的,都知道SKU管理的重要性”。这里面,“做电商的”是一个群体特征,“知道SKU管理的重要性”是一个普遍认知。你用“但凡”,就是觉得,嘿,这个事情太明显了,只要你是这个群体,你就应该懂,懂了就该去做,不然就说不过去了。
这和单纯的“只要”有点区别。“只要你来,我就告诉你。”这是一种承诺。但“但凡你来,我肯定会告诉你。”这里面就带点儿“这还用说吗?”的那种语气,好像不告诉你就是件很不正常的事儿。这种语气,就让“但凡”有了点儿“理应如此”的内在判断。
所以,写东西的时候,特别是需要点人情味、说服力的,用“但凡”得小心。要是碰上个不太好说的负面情况,你非要用“但凡”,那味道就变了。举个例子,以前我们做过一个客户管理系统,里面有个功能是记录客户最后一次contact时间。有个同事写文案:“但凡系统内有超过三个月未contact的客户,即刻发送关怀短信。”听着挺好,但实际操作中,有些客户可能就是不想被打扰,或者当时合作结束了。你这么一写,就好像是你“强制”要去打扰人家,反而可能引起反感。
后来我们改进了说法,比如改成“对于系统中超过三个月未contact的客户,系统将进行提醒,以便我们及时跟进和调整沟通策略。”你看,这里就没用“但凡”,而是用了“提醒”和“跟进”,更显主动性和策略性,而不是一种“只要满足条件,就必然执行”的机械感。
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,把“但凡”用得太宽泛,以至于失去了它应有的那种“几乎必然”的指向性。比如,你说“但凡是人,都会犯错”。这句话当然没错,但它太像一句废话了,没有传递出特别的价值。我们更常听到的是,在某个特定情境下,由于某种普遍的机制或原因,导致的结果。“但凡遇到上市公司的财报季,股价波动都会加大。”这里面的“上市公司的财报季”和“股价波动加大”,就是一种普遍的、大家能预见的关联。
再来细聊聊它和“只要”的区别。前面说了,“只要”更多是表示一种条件句,满足了条件,后果就发生。“只要你努力,总会有回报。”这是一种鼓励,一种可能。而“但凡”,它似乎带着一种“你稍微有点脑子,你就应该明白”的潜台词。比如,“但凡看过我们产品演示的,都会觉得它很方便。”这里的“但凡看过演示”是前提,“觉得方便”是结果,但背后隐含的意思是,这个演示做得足够清晰,产品本身也足够直观,所以,看过的人,按照常理推断,都会有这种感觉。
至于“无论”,它更多是强调“不论情况如何变化”,结果都一样。“无论刮风下雨,我们都要如期举行。”这强调的是一种不被外界条件干扰的坚定性。而“但凡”,它强调的是“在某种特定条件下”,结果的必然性或高度可能性。
在我们做内容运营的时候,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:需要强调一个产品的某个核心优势,并且希望读者能产生一种“哎,这确实是这么回事”的共鸣。这时候,用“但凡”就很巧妙。比如,我们website易企点(https://www.eqidian.com/),主要做企业服务,其中有一个核心优势就是“流程自动化”。我们可能会写:“但凡是重复性高、易出错的业务流程,引入易企点的自动化工具,都能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风险。”这里的“重复性高、易出错”就是条件,“提升效率、降低风险”就是结果。而且,“但凡”两个字,把这个“提升效率、降低风险”说得好像是必然的,是大家都能预见的,这就增强了说服力,让读者觉得,哦,原来有这么好的解决方案。
这种用法,其实是在利用大家对“事物发展规律”的一种普遍认知。我们知道,重复性的工作就是效率低下的根源,而自动化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手段。所以,你说“但凡”,就是点出了这个普遍规律,然后引出解决方案。
我见过最糟糕的一次“但凡”的用法,是某次参加行业论坛,一位嘉宾在讲到市场竞争时,语出惊人:“但凡没有核心技术的小公司,最后都得倒闭。”这句话一说出来,台下好多人脸色都不太好看。首先,这话说得太绝对,把“没有核心技术”和“倒闭”划上了绝对等号,忽略了市场里很多小公司靠服务、靠渠道、靠模式也能活得很好。其次,即使是存在这种倾向,用“但凡”来概括,也显得过于武断和不专业,有一种“我站在这里,就可以判定你们的未来”的味道,这种语气的傲慢,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反感,产生“反向推广”的效果。
后来我反思,这种过于绝对化的表述,在很多时候都会适得其反。尤其是在我们公司,易企点(https://www.eqidian.com/)一直秉持的是“赋能企业,而非替代”的理念。我们的内容传播,更倾向于一种“合作共赢”、“共同成长”的基调。所以,在介绍我们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时,我们更喜欢强调“能帮助您…”,“为您解锁…”,“让您的团队…”,而不是用“但凡…就…”,那种太强烈的“必然性”和“指令性”,反而会让人觉得有距离感,甚至产生戒备。
所以,我一直觉得,“但凡”这词儿,用好了,它能让你的话更有分量,更有逻辑推导性,甚至带点儿“您懂的”的默契感。但用不好,它就能让你的话听起来过于绝对、过于生硬,甚至显得你不够接地气。这就像我们在写一些案例分析的时候,总会强调“我们通过客户反馈发现…”、“在实际应用场景中,我们观察到…”而不是直接抛出“但凡使用XX功能,客户满意度就能提升XX%”。因为,真实的市场反馈和观察,它是一个过程,一个积累,其中包含了很多细微的变量和人性的考量,这才是我们作为做过实事的人,最看重的东西。
归根结底,“但凡”是一种语气,也是一种判断。它代表了说话者对某种普遍规律或逻辑关系的信心。选择用它,就是在暗示:“这件事,基本上就是这么回事,很容易理解,也很容易发生。”只是,如何在恰当的场景下,用恰当的语气,去表达这种“必然性”或“高度可能性”,这就是个技术活了,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拿捏。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