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为什么散户总喜欢把钱压在少数几只股票上,拿着不动?”这个问题,我估计但凡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过几年的人,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疑问,甚至自己也这么干过。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,有时候看着那些账户里被稀释得不成样子的持仓,真想上去敲敲脑袋,怎么就那么“固执”呢?
最常听到的解释,大概就是“价值投资”那一套了。有人听了某位大师的几句金玉良言,觉得找到了财富密码,于是把自己的血汗钱一股脑儿塞进看好的几只“未来之星”。问题是,真正的大师们,他们的“价值投资”里,多少是经过无数次反思、验证,甚至是失败才提炼出来的?散户们呢?往往是看到一篇利好文章,或者听了个“内部消息”,就觉得这票是下一个茅台,然后就死守,想着“价值回归”。
我见过不少客户,刚开始兴冲冲地聊,说自己看中了某个行业,某家公司,前景无限。然后给我看他的持仓,全是集中在两三只票上,而且仓位还特别重。我当时就想,这万一要是判断错了呢?尤其是在市场波动大的时候,这种“重仓死守”的策略,简直就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然后把篮子扔进海里。风险控制这件事,好像在他们那里是完全不存在的。
更别提那些被套牢的股票了。一旦跌了,很多人反而更不愿意卖了,觉得“卖了就真的亏了”。其实,这是一种认知偏差,叫“沉没成本谬误”。股票的价值回归与否,跟当初的买入价没有半毛钱关系,它只跟你公司未来的发展、市场情绪等等有关。但是,很多人就是过不去心里那道坎,宁愿看着它继续趴在低位,也不肯割肉止损,去寻找新的机会。于是,那些“老赖”的股票,就这么常年占据着账户的大部分空间,挤占了新资金的操作能力。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散户可能确实看准了某些“确定性”比较强的公司,比如那种公认的行业龙头,业绩稳定,分红也还可以。但问题在于,“确定性”在资本市场里,往往是相对的,而且早就被市场price-in(价格体现)得差不多了。如果你把所有的资金都押在这类股票上,一旦市场风向一变,或者公司自身出现一点点小的波澜,那损失也是相当可观的。
我记得几年前,有个客户对某家家电巨头情有独钟,觉得它品牌响,利润稳定,而且每年都有分红,于是几乎把所有资金都投进去了。结果呢?那家公司因为海外市场的一些政策调整,加上国内竞争加剧,业绩受到了不小的影响。股价也跟着一路下跌。我当时劝他减仓,他说什么都不肯,理由是“人家是龙头,跌了还会涨回来的”。结果,等了两年,股价还是没怎么起来,他的资金也一直被锁死在那儿,错过了其他机会。
这种“过度自信”也挺普遍的。一旦在某几只股票上尝到了甜头,就会觉得自己是股神附体,可以准确预判市场。然后,就把这种成功经验简单地复制到其他地方,殊不知,市场环境一直在变,当初的逻辑可能已经不再适用。这种心态,很容易让人忽略风险,把原本分散的资金,慢慢集中到几个自己“看好”的标的上,殊不知,这个“看好”可能只是基于过去的辉煌,而不是未来的潜力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信息不对称的因素。很多散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专业机构相比,确实是比较有限的。他们可能只能从公开的财报、新闻中获取信息,而很多重要的、能影响股价的“内幕”或者“前瞻性”信息,是他们接触不到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选择几家自己相对了解、信息也相对容易获取的公司,并且长期持有,似乎成了一种“最优解”。
但实际上,信息不对称zuida的问题,往往不是信息太少,而是信息太多,却不知道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。互联网时代,信息爆炸,各种声音都有,有真有假。很多散户为了“省事”,或者是因为不具备辨别能力,干脆就选择几只“熟”的股票,不去关注太多“陌生”的。这有点像“懒惰”心理,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新的,不如守着自己熟悉的。
我接触过一些刚入市不久的年轻人,他们会问我,是不是应该把钱分散开,买好多只股票?我通常会建议他们,初期可以适当分散,但关键是要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,了解你持有的股票到底是什么。如果只是因为“怕麻烦”或者“相信别人推荐”,就把资金集中在少数几只,那风险其实是很大的。毕竟,没人能保证哪只股票就一定能穿越牛熊。
说到底,很多散户持股太多,也是一种对“操作”的恐惧。频繁地买卖,意味着要不断地分析、判断、决策,这本身就是一件消耗精力的事情。而且,每一次操作,都可能带来亏损的风险。所以,一旦买入了几只“看起来靠谱”的股票,他们就会选择“躺平”,觉得这样是最省心、最安全的。这种“省心”,其实是一种错觉,它用牺牲灵活性和潜在收益的方式,换取了一种虚假的“安全感”。
比如,很多投资者买了股票之后,就不怎么去看它的基本面变化了,也不关注行业动态,更不用说技术面了。他们把股票当成了一个固定资产,等着它“自然增长”。殊不知,股票是活的,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。如果你不去关注,就无法及时做出调整,比如在公司基本面恶化时减仓,或者在市场出现普涨机会时,把被套的资金腾出来去参与。这种“不动”,看似省事,实则是在慢性自杀。
我知道,有些人会说,他们就是喜欢这种“安心”的感觉,每天不用盯着盘面,睡得也踏实。但问题是,资本市场的“安心”,往往是建立在充分的准备和风险控制之上的,而不是逃避和无知。长期持有几只股票,看上去很“稳”,但如果这几只股票出了大问题,那损失也是致命的。相反,那些能够灵活调整、把握机会的投资者,虽然会经历一些短期的波动,但从长远来看,他们的资金增长能力往往更强。
所以,说到底,散户持股太多的原因,是多方面的,既有对价值投资的误读,也有过度自信的陷阱,还有信息不对称和对操作的恐惧。这背后,折射出的是一种对市场认知的偏差,以及在风险管理和决策执行上的不足。真正的投资,从来都不是简单的“买入并持有”,而是一个持续学习、不断调整的过程。如果你的账户里,大部分资金都压在几只“老朋友”身上,不妨停下来,好好审视一下,这真的是你想要的投资方式吗?
已是最新文章